浏览次数:99作者:发布时间:2025-07-04 |
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,张桥镇轻纺产业园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织机,将“一根丝”编织成“一匹布”,更将产业振兴的蓝图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幸福实景。从规划选址到设备轰鸣,从招工培训到客商云集,张桥镇人大以“一线履职、全程参与”的担当,将民主实践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道经纬,谱写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奋进篇章。
一、规划定盘:织机未动,经纬先明
“轻纺产业用水量大,排污必须达标!”“厂房要离村庄远些,别影响种地!”面对群众对产业园的疑虑,张桥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深入16个村(社区),召开“庭院议事会”32场,收集环保、用地等建议89条。代表们带着卷尺丈量河道走向,拿着水质检测仪比对排污方案,为优化产业园厂房、配套污水处理站等选址提供“人大智慧”。面对产业园建设首道关卡——土地征收,张桥镇人大代表以“铁脚板+婆婆嘴”的韧劲,将政策宣讲会开到农家院坝、田间地头,利用清晨傍晚农户在家的时段,手捧政策手册、带着补偿方案,挨家挨户算经济账、讲长远利,用数据说话、用承诺安心,最终以诚意打动村民签字。
二、开工提速:劈山开路,夯基垒台
开工号角吹响,现实难题接踵而至。“施工车辆进不来,村道像羊肠!”“厂房主体建设进度滞后,工期要延误!”面对建设梗阻,张桥镇人大代表化身“项目督战员”,建立“日巡查、周会商、月评议”监督机制。带着卷尺丈量村道宽度,爬上脚手架检查混凝土标号,将施工难题具象为整改清单。在村道拓宽攻坚战中,人大代表组织村民代表赴先进乡镇观摩,用“眼前路与致富路”的对比唤醒群众共识,有村民感慨:“以前运桑叶的三轮车都挤,现在大货车都能并排走!”在浇筑厂房承重柱的关键期,代表们连续3天蹲守工地,协调施工方增加2台泵车同步作业,在张桥镇人大全程监督下,5.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比合同工期提前15天封顶。当第一辆满载纺丝原料的货车驶入新拓宽的产业大道,当最后一方混凝土在厂房顶棚凝结成型。这条浸润着人大监督汗水、承载着群众期盼的产业之路,正将“规划图”转化为“实景画”,让乡村振兴的愿景在经纬交织中愈发清晰。
三、运营赋能:引线穿针,织就民生
“招工难?我们有人!”面对企业用工荒,镇人大代表联合妇联、农技站组建“劳动力摸排专班”,走村入户建立“留守劳动力技能档案”,将农村妇女、返乡青年纳入动态数据库。针对轻纺产业技术门槛,张桥镇人大推动组织“乡村工匠培训班”,开设织机操作、设备维保等实训课程,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导师,实现“培训结业即上岗”。企业负责人感慨:“人大送的不仅是工人,更是能顶半边天的技术骨干!”在服务企业生产端,人大代表创新“驻厂代表”制度,3名代表挂牌联系重点企业,建立“问题清单—现场督办—成效评议”闭环机制。为保障企业稳定运行,人大推动构建“双线保障体系”:在硬件端,张桥镇人大积极沟通城投公司,计划利用非标债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,先后投入资金约2855.25万元,用于新建10KV连江变专线、张桥变四回、高压杆线迁移等;在软件端,设立“法治工作站”,组织律师团队进企开展合同审查、劳资纠纷调解,助力企业化解风险隐患。
四、招商拓局:星火燎原,聚沙成塔
“在外企业家是家乡发展的宝贵资源!”张桥镇人大抓住春节乡贤返乡契机,精心策划“企业家座谈会”,县发改委、自然资源局、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。“希望政府能协调用地指标扩建厂房”“建议开通环保审批绿色通道”……企业家们抛出问题,部门负责人现场提出初步方案,这场“带着问题来、拿着方案走”的座谈会,让张桥镇人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成为招商引资的“金名片”。镇人大趁热打铁,推动成立“企业落地服务专班”,提供证照代办、厂房装修、员工招聘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在人大持续跟进下,产业园形成形成了以链招商、以园招商、以商招商的良好格局。如今,园区正式签约入驻企业39家,协议投资金额48.8亿元,其中纺织类企业38家,医疗用品类企业1家。27家企业拿地自建,12家企业租赁厂房。这条由人大代表织就的产业纽带,正将乡情转化为发展动能,让归乡的雁阵成为振兴的先锋。
张桥镇人大以“泥土味”的监督、“烟火气”的服务,让产业园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“聚宝盆”。从“筑巢引凤”到“固巢养凤”,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实干诠释担当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!(张桥镇 蒋振)